构建数据体系设计方法论对用户体验设计师来说,好处多多,但一直以来也是困扰许多设计师的难题,无法构建出一个合理,有效的数据体系设计方法论。这篇文章,作者通过实际案例为我们讲述了如何构建数据体系设计方法论,说不定对还在困扰的你有所启发。推荐相关人员阅读。
一、构建数据体系设计方法论好处
作为一名用户体验设计师,在工作中最常出现的痛点有两个:一个是如何让方案获得各个角色的认可,顺利的将方案推行下去;另一个是项目上线之后,设计产出和设计价值如何体现。
构建数据体系设计方法论,可以帮助设计师解决上述两个痛点,即:
- 为设计方案提供依据
- 为设计价值提供验证
1. 为设计方案提供依据
下图是feed流产品负反馈流程。用户对于自身不喜欢的资讯,可以通过点击叉号选择原因进行屏蔽,以此减少后续相同类型的资讯,从而提升资讯内容的精准度。
拉取数据统计可以得知:用户点击叉号之后,出现浮层面板后,进行进一步操作的转化率极低。这么低的转化率严重影响整个流程操作流程。
然而在不感兴趣面板中进行提交操作,转化率达到前一个节点的三倍以上。
通过数据可以得到以下依据:
- 列表吸引用户继续操作感知度弱。
- 操作层级深,阻碍用户进入下一级页面的转化。
所以,通过数据可以得到以下设计方案支持:
- 将列表样式改为通过按钮作为主操作样式
- 缩短路径,将主流程的两步改为一步,进一步提升转化。
改版前后方案如下图所示:
2. 为设计价值提供验证
新的设计方案上线,可以得到上线后的流程转化率。然而单纯的转化率提升,并不能作为最终设计方案的价值。
单纯的转化率提升了,只能说明该流程用户操作成功率提升,并不能量化对应的业务价值。
这时候需要控制变量,通过控制其他变量不变,去证明该流程优化,提升了整个产品信息流推荐精准度。通过留存率、人均阅读条数等数据变化,证明该设计方案的设计价值。
二、数据指标的理解掌握
入门数据分析的第一步,就是要掌握常见的数据指标的定义和用途,只有掌握了这些,设计类的数据分析就掌握了一半。
说起数据指标,大家经常听见的有DAU、PV、UV 、点击率等。数据众多且无体系化。大家可以将众多的数据,进行分组整理研究。
这里我将数据指标的分类,分为大致4类,分别为:基础性指标、流程性指标、业务性指标和综合性指标。
1. 基础性指标
基础性指标适用于各个行业产品、移动端、PC端等。具有一定的通用性,通常颗粒度小。
常见的指标有:PV、UV、人均点击次数、人均停留时长等。
2. 流程性指标
流程性指标通常和交互流程相关,数据涉及到两个及以上的节点。流程性指标常用的有:点击率、转化率、流失率和完成率等
3. 业务性指标
不同的产品业务对应的业务性指标不一致。
例如电商则是:客单价、订单量,人均订单量、人均付费等。
剪辑类产品则是:上传数、上传率、剪辑占比率、剪辑完成率、人均生成视频数等。
4. 综合性指标
综合性指标,则指的是整体的数据,常见的是:DAU、MAU、留存率、用户使用时长等。电商的话,有GMV、订单数等。
三、数据体系文档的建立
面对设计团队没有数据文档沉淀,如何才能建立体系化文档?
1. 梳理产品所有数据的埋点
先梳理线上产品的数据埋点,一般一个需求开启时,会进行数据埋点和对应的文档。
通过收集所有的埋点文档,整合在文档里。
如果开发并没有埋点,则给开发提需求进行埋点。
2. 定义整理数据指标
不同的数据口径不一致,也会导致大家对一个指标的理解有出入,从而导致无法真正地沟通。所以整理数据指标很重要。
例如PV细分包含:曝光PV、加载PV、点击PV等。我们平时说到的PV通常默认为曝光PV。
下图是整理数据指标示意:
3. 定义功能核心指标
不同的产品,不同的功能,对应的核心指标不同。针对于不同的产品,定义其核心指标,这样有助于明确设计目标,并针对性地出设计方案。
下图是整理核心指标示意:
四、数据分析的几种方法
在设计工作中,我们常用的数据分析方法有以下4种:
- 漏斗分析
- 拆解分析
- 对比分析
- 行为分析
1. 漏斗分析
漏斗的定义:基于明确起始操作路径,根据每个路径节点的用户数(操作次数),各个节点流转过程中,会存在一级级的流失,最终形成漏斗形态。
漏斗的意义:漏斗分析适用于一些完整流程操作的用户行为,找到设计过程中流失比较多的节点,分析找到流失的原因并改进。
如下图所示,用户在搜索场景购买商品的整个操作路径,在这个路径中,每一节点都会存在流量的流失,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转化漏斗。
按照页面PV绘制成对应的转化漏斗如下图所示:
通过绘制的漏斗,找到对应页面的PV数据,计算出对应的转化率。
转化率=下一个节点PV/上一个节点的PV,通常来说低转化率节点是可优化点。
漏斗的计数单位可以基于用户(UV),也可以基于次数(PV)。
对于偏一次性流程的,例如注册、实名认证等建议使用用户(UV),对于偏非一次性的流程,例如购买、发布等建议使用次数(PV)。
2. 拆解分析
定义:将整体数据按照不同纬度进行拆解分析。
如下图,当我们在数据中看到目标用户有1866个人,那么接下来拆解分析这1866个人在不同纬度中的分布情况怎么样。
通过拆解,力求后续推广流量更加精准化,提升转化率。
如下图,通过流量渠道来源,top前三的渠道分别为今日头条、36kr和地推。如果在价格方面,36kr单个用户价格更加便宜,那么可以加大36kr广告推广。
如下图,通过城市的维度来看,产品目标用户的城市,排名前三分别为上海、石家庄和杭州。
3. 对比分析
对比前后数据,通过对比数据的差值,验证设计。
简单地举个例子,下图为服务购买页面。
项目背景:立即支付的点击率只有11%,此次优化,希望提升立即支付按钮的点击率。
从图可以看出存在以下问题:
- 核心操作流程被弱化,立即支付按钮底部悬浮,按钮的视觉抢点被购买须知和服务协议所占据。导致用户注意力被抢占影响点击率。
- 优惠利益点不够,导致用户支付意愿下降。
针对于提升立即支付点击率,那么可以从3个方面着手:
- 增加按钮的视觉表达,按钮变大。
- 核心操作占据核心位置。
- 提升文案,通过文案吸引用户
通过以上3点,得到对应的优化方案,如下:
明确全量发布时间后,那么该时间之后,就是该优化方案上线的数据,找到对应的指标数据。
建议当数据稳定后,取最近一周的数据的平均值作为核心指标的数据。
通过开发得知,该需求于2020年4月20日已全量上线,然后看后台数据,发现支付点击率为16%
那么由此得知,改版后数据涨幅为:
(16%-11%)/11%=45.5%
通过对比用户点击立即支付按钮数据前后的变化,验证设计是否成功。
对比分析通常有以下两个方面:
- 自身产品比,对比产品其他模块相似场景的数据差异。通过对比找到问题点并做分析优化。
- 行业产品比,和同行业产品的数据对比分析,找出数据差异的问题所在,并给出对应的优化方案。
4. 行为分析
通过分析特定类型的用户行为,找到这种特定类型的用户行为的对产品带来的影响。也可以推算出这种特定的行为给产品带来的意义。
意义:用户行为可视化,可清晰地了解整体/个体用户的行为。
如下图所示,通过Google Aanalytic 网站可清晰地掌握平台整体流量的来源,用户群体路径行为轨迹,这可以让设计师/产品经理清晰地了解到平台的用户行为轨迹和用户人群的操作习惯。
也可以清晰地了解每个用户的操作行为路径。如下图所示:
五、如何量化设计的价值
通过核心指标判断设计方案是否符合预期,以此验证设计方案是否成功,并为后续产品的迭代优化做依据。
量化设计的价值,通常分为4步:
- 确定改版的核心指标
- 核心指标带来的价值/受益
- 确定上线时间
- 对比上线前后数据变化,进行验证
1. 确定改版的核心指标
设计过程中,要关注设计的核心指标,针对于核心指标,进行针对性的设计。
如果改版的最重要(核心)的指标是任务流程完成率,先查看用户操作流失率,然后分析找出流失原因,给出对应的优化方案。等到优化方案的产品版本上线后,对比完成率数据变化。
如果改版的最重要(核心)指标是人均观看次数,则要思考可通过哪些设计策略可提升产品的人均播放次数。
举个例子,新浪微博,以前版本用户看完视频后,视频会有重播按钮和推荐视频,用户只有进行下一步点击才能播放下一个视频。改版后看完视频会自动切换到下一个视频。这样的设计策略虽然绑架了用户的行为,用户从一个主动接受者,变成了一个被动接受者,但是这种策略能有效地提升人均播放次数。
2. 核心指标带来的价值/收益
当验证了核心指标往好的方向发展,这时候,就需要总结核心指标带来的价值和收益,这样的话设计价值才可以直接被量化。
举个例子:一个banner的点击率达到3%的时候,每天GMV约200万,当重新设计了这个banner,同时其他条件保持不变,点击率提升到了6%,这时候通过数据查看每天的GMV是多少,如果达到了400万,那么这增加的200万则是通过设计优化所带来的。
3. 确定上线时间
通常规模大一点的产品通常产品上线发布,都需要进行灰度发布。10%、30%、50%等灰度,最终全量。通过产品或者开发,了解全量发布的时间节点。通过全量上线的时间,对比前后的数据。
4. 对比上线前后数据变化,进行验证
举例:改版前运营位每日PV,改版后每日PV XXXW;
PV增长约为46%改版前每日收入约XXX万元,改版后每日收入XXX万元,每日增加约为XXX万元。商业化收益增长约43.4%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