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觉得,到底什么是产品的底层逻辑呢?

产品设计 创建于:2023-05-29

什么是产品?或许有些人对于这个司空见惯的概念,并没有一个很清晰的答案,或者不知道如何去回答。我们常常会去了解其中的深层逻辑,却忘了记住产品的基础与底层逻辑。作者分享了他关于产品底层逻辑的理解,希望对你有所启发。

各位,产品到底是什么?

饭店服务员的微笑属于产品吗?你健身房的冷气算不算产品呢?

是不是有点惊讶,我们对于这么一个司空见惯的概念,第一反应却是没有一个非常清晰的答案,或者都不知道怎么去回答;大脑为了“高效”往往会封装好一个个概念,方便我们去记忆,但这也让我们丧失了探索一个熟悉概念背后底层逻辑的机会;我们先看下三个常见的产品定义观点:

观点一:产品是有形的实体,企业咨询或者饭店服务员的微笑等都不算产品,是服务;

观点二:产品是指被人们使用和消费,并能满足人们某种需求的任何东西(来源百度百科);

观点三:产品是企业与用户之间交换价值的载体。

这三个观点在其视角可能都对,但是这三个观点都不便于我们更好的理解产品的底层逻辑,也不能成为我们的产品设计策略总纲;

下面同大家分享下我对产品底层逻辑的理解,先抛出产品的定义:

“人人都可以是产品经理”,做产品的都知道这句话,其实这本质上说的是,任何一个人都有解决问题的能力,只是解决的问题或大或小,提出的解决方案或体系或片面而已,这也反向说明了产品的本质就是:针对对问题,提出解决方案;

这个定义面有两个关键词【问题】+【解决方案】,下面我们重点看下这两个关键内容。

一、是问题不是需求,需求和问题不同

需求是怎么诞生的?

当我们想从A状态受促进转化因子影响转换到B状态时,就会产生一个新需求,如下所示:

在促进需求变化的因素(后续文章会详细说)触发时,我们就会想着从A状态到B状态,但是从A到B是有客观上存在的阻碍(注意是客观上的存在,不是主观上的),这些阻碍就是问题,而不同的人面对不同的问题就会产生不同的需求(比如下面举例,古代需要马,现代就是汽车);

举一个经典例子,辅助大家理解下:

作为一个打工仔,我现在每天步行上班(A状态),但消耗时间太长了,而且还腿疼(问题),那么我如果骑马上班的话(B状态),这些问题都不存在了,所以我想要一个快马;促进需求诞生的条件是:效率;问题是我上班太慢了,最终的诉求是快马,当然生活在当代的我就是汽车。

这也回答了另外一个问题,需求和问题的具体转化逻辑:问题+场景+人群 =>需求,由于场景和人群不同,相同的问题也会产生不同的需求;

1.需求是建立在问题的基础上,是由问题演变而来

问题可以在促进因子下转变为多个需求,可以通过这个办法建立行业需求图谱,能把行业需求都规划出来,做到提前洞察。

2.对产品经理来说,需求并不全面

需求好比半命题作文,用户已经填补了一半,给设计者留了另外一半;需求的通用表达式就是:用户想要什么;并不包含用户为什么想要这个,用户已经限定了范围,如果产品设计者不能够深入思考,能发挥的范围就不怎么多了,这样设计出的产品就会存在很大的问题;

3.问题较为客观,需求是主观的

问题是描述的一个客观存在的现象,但需求都是人在结合自己的实际感受加工出来的,人会在特定情况下会说谎或者表达模糊错乱,那么所谓的需求就是虚假的,就是大家常说的伪需求;这个也解释了乔布斯福特等大佬们秉持的观点:用户说的不可全信,也不可不信;

4.问题相对稳定,但需求容易变化

由于需求的主观特点,会因为场景和人群的变化而变化,不会特别稳定,所以我们在讨论需要时须时刻关注时间因素的影响;但是问题相对比较稳定长久;

二、是解决方案,不只是满足诉求的形式

什么是解决方案?解决方案就是所有解决问题的策略的体系性汇总;怎么理解这段话呢,我举例说明下:

我惹我女朋友生气了,我的需求是想要哄她开心,那我的产品是什么?这个问题就比较好的解释了产品的定义为啥落脚在解决方案上;

针对这个于是我产生了以下的想法;

  1. 梳理解决问题的关键逻辑:不能讲理,态度要诚恳且积极且温暖且可爱,如果能有额外惊喜会更好,还要给他信心以后不再犯错;
  2. 情绪策略:满脸笑容,表达温和,动作轻柔;
  3. 言语策略:采用浪漫的语句,将过去我的好,换着法的各种夸奖她;
  4. 送礼策略:准备一个平常她舍不得买的口红;
  5. 保障策略:哭泣着写保证书,签字画押,保障以后不再犯错;

以上5点都是我为了解决女朋友生气了这个问题而产生的策略,所有的策略就构成了“哄杨胖子女友”产品,如果线上化的话,就是一款红女友开心的APP,这也就是大家可能比较容易接受的“产品”概念了;

友情提示:上述是说的是我惹我女朋友生气了,如果是你惹你们的女朋友生气了,场景和人群发生了变化,需求也会随着发生变化,那么可能策略可能就要变;假设她是包治百病,你就节省下万千言语和笑脸,带个包回去就行;假设她是热水万能型,倒杯55摄氏度的农夫山泉即可……

通过上面的定义,我们会发现解决方案有两层:

解决方案= 逻辑层+ 实现方式层

1. 问题的实现方式层就是与用户具体接触或者用户实际所得部分

这部分也是大家尝尝容易理解的,比如上面的举例中,我提供的口红,写的保证书这些都是实现方式层,我同样也可以换其他的实现方式,比如倒热水、买包包;

甚至开头提到的观点一就是把实现方式定义成了产品;而往往比较初级的产品设计者更是疯狂的局限在这层中,这也就是为啥高阶产品苦练了很哇塞的axure能力,但绝不会出现在他的简历中一样的道理;

2. 问题的解决逻辑层则比实现方式层更加底层,是解决问题的基础

不可见,同产品战略策略规划等比较类似的东西。

我哄女朋友开心,选择买口红还是写保证书,这些都承载体,而逻辑则是用真诚的态度去化解她心里的不快,用额外的惊喜来弥补她心中的不足,最后通过承诺来避免她担心未来再犯;所以逻辑层是产品设计的核心,这同样也是老板和产品设计助理的对待产品的根本性差异,前者是在逻辑层解决问题,后者是在实现方式层。

逻辑层是实现层的基础,有了逻辑层,我们就可以根据实际情况,当时的科技发展程度,可能利用的工具去相应的构建实现方式层即可;比如唐代哄女友开心送的是胭脂,现在就是包包或者口红,逻辑上都是投其所好,实现方式上,女友所好因为科技水平发生了进化。

那么,产品定位为问题解决方案的好处是什么?

(1) 更加底层和体系全面

避免大家对产品的理解局限在形式的认知上,而忽略了对其本质的探索和思考;解决方案会让我们不仅去考虑实现方式,同样也会考虑实现逻辑层,能够对一切可以解决问题的内容都纳入进来,保障用户问题的充分解决,诉求尽可能的满足;

(2)避免无用功的发生

看过思考快与慢的都知道,大脑喜欢走捷径,实现方式层是大家擅长的也是大家愿意做的,但这往往不靠谱,会让我们忽略了逻辑而关注于实现层,最后花费了很多精力,但问题没被完全解决掉;

(3)避免陷入为了做“产品”而产品,陷入主观视角中

我们的本质是解决问题,考量的是问题有没有解决,而不是停留在自己的感受中无法自拔,很多产品经理容易与用户“感同身受”,产出了一大堆策略,除了感动自己外,用户的问题还是真实的存在并没有被解决掉;

最后,我提一个思考:

大家有没有想过,假设我们知道了促进需求变化的条件,再根据成熟行业的发展经验,是不是我们就可以构建出比较全面的行业需求图谱呢?这样就可以更清楚的推演出行业产品的发展方向,以及可能存在的商机机会;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在评论区互动,我会在后续文章中发布该方向的内容;

以上是我对产品底层逻辑的理解和思考,希望可以抛砖引玉,对大家探索产品本质有所启发,辅助大家设计出更好的产品。

原文地址:https://www.woshipm.com/pd/5686796.html

免责声明:本文来源于互联网,版权归合法拥有者所有,如有侵权请公众号联系管理员

* 本站提供的一些文章、资料是供学习研究之用,如用于商业用途,请购买正版。

一米诺